【人物心语】
脚踏实地不仅仅是研究中应秉持的态度,更意味着必须身体力行地实践。
“我的科研成果一半是靠这双脚走出来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碳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雷学军拍了拍腿,笑着说。
这位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于一身的国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著名学者,诚挚地解释道:“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脚踏实地不仅仅是研究中应秉持的态度,更意味着必须身体力行地实践。”
雷学军和他的“速生碳汇草”研究,已经这样坚持了20年。
雷学军(右一)在查看“速生碳汇草”生长情况
捕碳
2005年初,雷学军从青年插队“割韭菜”的经历中获得了灵感:“可以培育一种既能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能反复刈割的草本植物,收割后再将它们制成碳产品循环利用起来。”
为此,他频繁奔走于实验室、大学讲台、育种基地之间,只为找到“那棵草”。
有一次,他在育种基地进行草种的预培时,一只鞋坏了,来不及更换,他干脆把另一只鞋也脱下,光着双脚在田里工作了一天。“我本来就是从农村里出来的,光着脚踩在泥土上感到更踏实”。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他没有感到丝毫的艰难和辛苦,语气中透露着充实和愉快。
经过长达数年的“用脚选草”,他终于选育培养出了一种高达3米,生长迅速,可反复萌发、收获的草本植物,即“速生碳汇草”。这种草的外观与高粱、玉米相似,两个月左右就能长到3米多高,一年可以刈割3至5次,捕碳量是树的73.7倍。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显示,每生产一吨“速生碳汇草”可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1.47吨,吸收406万大卡热量,释放1.07吨氧气,是快速捕碳、固碳,调节大气温室效应的先锋植物。
随后,雷学军带领团队不断改良和优化品种,研究出更加耐干旱、耐贫瘠的“速生碳汇草二号”“速生碳汇草三号”等新品种。他把“速生碳汇草”种到了唐山市曹妃甸的盐碱地和甘肃舟曲1400米的山地,大大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和捕碳能力。
捕碳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固碳、用碳。
2013年,湖南长沙县政府注意到了他的“速生碳汇草”技术。当年,长沙县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的碳排放量为555.46万吨,工业排放是长沙县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雷学军和科研团队作为“县零碳工作领导小组”的顾问,在湖南长沙县进行了全国首个“零碳县”的创建实践。
舞台
在雷学军的理论指导下,收割后的“速生碳汇草”被送到科研基地的固碳加工流水线上,经过干燥、粉碎、压缩,成为“标准碳产品”。经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检测,碳产品含碳量为49.2%,封存0.68吨碳产品就相当于封存1.47吨二氧化碳。
此后,雷学军的“速生碳汇草”开始在更多地方扎根,湖南桃源县、冷水江市,山东聊城江北水城区……越来越多的市、县、区在进行“零碳”“负碳”建设时,纷纷采用了“速生碳汇草”,并邀请雷学军和他的科研团队给予核心技术指导意见。
“速生碳汇草”的试点成功后,很快引起国际上环保组织的关注,一些国家也纷纷投来希望合作乃至投资的邀约。对此,雷学军提出了一个要求—进行技术合作之前,对方必须来“速生碳汇草”基地看看。
雷学军认为,眼见才能为实,这是出于对双方的尊重和责任,也是他所恪守的科研原则。他的这种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对方的认同与信服,也展现了中国环保科研者的严谨与实干。
2015年12月,雷学军带着他的“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和他参与创建“零碳县”的经验,出席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受到广泛关注。他向与会代表提出:“从高碳到低碳,从低碳到零碳,是人类发展理念和方式的不断飞跃,零碳发展是绿色低碳发展的高级方式和终极目标。”
至此,“速生碳汇草”的研发种植,中国的“零碳县”“零碳市”的实践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这些成绩并没有让雷学军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继续进行着“速生碳汇草”的探索和钻研。能不能通过草种的改良来适应更恶劣的环境?能不能更好地利用碳产品,让碳汇草除了环境价值以外,更多地体现经济价值?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他又走了更多的路,进行了更多的尝试。截至2025年6月,湖南、湖北、江苏、陕西、甘肃、山东、内蒙古、河北等全国十几个省市,都依次试种了雷学军团队研发的“速生碳汇草”,将它们用于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
探索
在雷学军的办公室中,有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在上面依照地区和城市钉着一张张照片。一眼望去,照片全是绿色草场的繁茂景色,他都能如数家珍般地道出它们的来历和区别:
“这里原来是个废矿坑”“这里原来是个盐碱地”“这里原来是个工业废弃物的堆积区”“这里原来是一个河道淤泥滩”……这位已年过六旬的学者幽默地说道,“趁着我现在还年轻力壮,我还想在全国多跑几个省市,多干上几年。”
近年来,雷学军经常受邀到各地参加各种气候会议,听到人们对气候变暖担忧的声音以及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殷切呼吁,他更加坚定了研究降碳除霾方案的决心。
雷学军几乎痴迷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公益事业。他衣着简朴,随身都会携带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着各种资料,就是为了方便向别人解释和推广他的“零碳理论”。雷学军说,现在的“速生碳汇草”已经不仅仅是“一棵草”,而是泛指在单位时间、面积、空间内获得较大碳捕集量、热转储量和氧释放量的一类光养生物。一旦别人问到气候变暖和“速生碳汇草”,雷学军便兴奋起来,总是十分认真地讲解。
“那么,您这样坚持20余年,奋力奔走的初心是什么呢?”看着他充满热忱与专注的神情,我们不禁发问。
对于这个问题,同样有着诗人身份的雷学军,给出了颇具感性的回答:“我有时仍会做着孩提时的梦—在夏夜的原野中,仍能闻见花草的清香,听见交响的虫鸣,看见璀璨的星空。我希望我们的后代子孙,还能够亲身感受到这一切。”
(来源:《中国工人》2025年8月刊 作者:《中国工人》记者 通讯员张帆 周继来)
实盘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